槟榔是棕榈科槟榔的干燥成熟的种子,从古至今便以水果、药材的身份活跃在各类古籍和药典中,在我国湖南、海南以及台湾等地,都有嚼槟榔的习惯。槟榔也成为了这些地区在日常生活中、社交、仪式中不可或缺之物。但在不同的地区,大家嚼食槟榔的场所及习性也都有所不同。
对于湖南来说,他们更喜欢吃加工干制的槟榔果。通常他们会将槟榔干果喷上少量糖精水或其他甜味剂水,存放24小时左右,点上用石灰加饴糖熬成的卤水,放入口中反复咀嚼,越嚼越有味。相较于湖南人的吃法,海南人在吃槟榔上就显得很“简单粗暴”了。海南人喜欢直接嚼食槟榔,将槟榔切片,涂抹石灰粉,裹上鲜切的槟榔果,含在嘴里细细咀嚼。而台湾人则是将采收后的槟榔剥除果蒂和较老的部分,经著叶、石灰等处理后,切开槟榔,将已卷好的著叶夹放在中间,混合老藤、石灰、槟榔一起嚼食。
其实,不止在中国,世界各地也有着槟榔的身影,且吃法也很独特。印度人爱吃槟榔世界闻名,他们吃槟榔不是嚼嚼就完了,吃的时候一定要有最佳搭配——蒌叶。正宗吃法是先将槟榔果取出来,切成碎片后,蘸上蛎灰,用萎叶包裹,放进嘴里慢嚼。
虽然在很多地区槟榔都被当作日常小零食食用,但由于槟榔嚼食方式与嚼食量的不同,很容易对口腔造成物理损伤。槟榔的纤维是较为粗硬的,在咀嚼槟榔时,粗纤维会划伤口腔黏膜,刺伤牙龈,久而久之,便容易形成慢性损伤,引起黏膜病变,诱发炎症甚至引起口腔癌。那么,既然槟榔的木质结构会破坏口腔,为什么不浓缩槟榔汁水做成糖果类槟榔替代品?
形态改变,有害物质并未改变
据了解,早在2003年8月,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(WHO)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发表报告,认定槟榔为1类致癌物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,槟榔对口腔的黏膜伤害,首先来源于槟榔碱、鞣质和亚硝胺等物理和化学刺激,可能改变口腔微生态平衡,发生氧化应激反应激发炎性因子,促使上皮细胞在短时间内凋亡,同时阻止机体清除这些细胞外蛋白质,造成口腔黏膜下纤维化。
此外,有毒的槟榔碱还会与亚硝酸钠反应生成致癌物N-亚硝胺,研究者在嚼槟榔的人唾液中检测出3种亚硝胺类物质,这些反应都在加速口腔癌前病变和癌症的发生。因此,即便是将槟榔汁水浓缩做成糖果类槟榔替代品,其槟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仍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。
糖果替代,口感味道无法取代
对于将“嚼槟榔”归为日常习惯的人们来说,他们认为槟榔不仅可以缓解压力,尤其在熬夜加班时,槟榔可以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。且槟榔风味刺激、口感独特,也由此成为大家“嘴巴有点闲”的头号选择。没事的时候嚼嚼槟榔,久而久之,便成了家常便饭,甚至很多时候成了一种社交媒介,在街头巷尾和朋友一起唠嗑的时候来几口,如同“嗑瓜子”一样稀松平常。
因此,大家更在意的是嚼槟榔时的口感和嚼劲,而由槟榔浓缩制成的糖果,无法满足槟榔爱好者们的需求。
科技槟榔,剔除缺点还原嚼劲
近年来,大众对于槟榔的讨论也是愈发激烈,不少人认为槟榔虽有提神醒脑的好处,但其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。为满足人们对槟榔的要求,以“为年轻人提供健康、好吃、时尚的新食品”为理念的槟果兄弟,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与尝试后,利用高硬度食用胶基的耐嚼性还原出槟榔的口感。
但是如前文所说,即便改变槟榔的形态,消除粗纤维对口腔黏膜的伤害,但是槟榔中还含有槟榔碱等有害物质,槟果兄弟研究出的“科技槟榔”是否是“无效的槟榔替代品”呢?
除了改变形态外,槟果兄弟还通过科技手段提取槟榔中的有益成分——多糖多酚,还原出了槟榔的口味,创新性地研究出更加健康的槟酚胶基糖果,又称“科技槟榔”,成功将槟榔对人体的物理伤害与化学伤害降为零。
槟果兄弟认为,食物没有绝对的好坏,“科技槟榔”的研究能够为槟榔爱好者提供一个更健康的选择,同时也能为想戒槟榔的人群提供一个轻松的方式。目前,天猫槟果兄弟旗舰店正在火热销售中,打开天猫搜索“槟果兄弟旗舰店”,槟榔爱好者们还不抓紧时间,抢购这份属于你的“福音”!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